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 · 现代 · 艺术——闭合之环,恶劣之地

何竞飞 Conversazione 2019-07-04


CVSZ总第34期

【日本·现代·艺术】

系列总述

文/专题负责人:何竞飞


第一次线上讲座:从1955年体制到反艺术

Gutai

Art Informel

Neo Dada


线上讲座:9月24日,北京时间晚9:00pm

直播页面,请点击 阅读原文


博物と超克

西洋如波,日本如岸,日本的文明便是波拍打岸边泛起的重叠交替的涟漪。

--- 冈仓天心『東洋の理想』

偏居太平洋一隅,似乎是日本特殊的地政学关系,让黑格尔的“历史形而上”反复在这里找到归宿。


自明治维新,将将三十年,「文明开化」「自由民权」的近代日本,对世界近乎完全开放,介西洋文明如镜像般,完成了自艺术、文学,到宗教的表现体制的自我身份确立。


虽然这影响并非单向,正如大乘佛教的释宗演(铃木大拙的师父)将「不二一元」论带入西方,亦对当时的哲学家William James和Henri Bergson产生深远影响。时从美国受邀在东京大学任教的Ernest Fenollosa,曾在哈佛大学接受过美术史与哲学的专业训练。在「废佛毁释」与西洋崇拜的时代潮流中,一位试图以黑格尔的历史观,推高并再定义日本艺术价值的西洋人,成为了日本艺术概念的确立者。


Fenollosa的言说里杂糅了黑格尔主义与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在他的「美术真说」中:

文明得以在辩证法中让精神不断上升,历史精神的上升伴随着文明自东向西的空间迁移,从中亚大陆向西,欧洲自美国,而美国更西的地方,跨越夏威夷,关岛,便是日本列岛。

日本是Fenollosa的地政学视角下的”极西"。比日本更西的朝鲜半岛与中国则是曾在历史上给日本带去了文明的国家,划为”极东",于是日本是真正自东而西继承由中国,朝鲜,印度,希腊,埃及文明的“博物馆列岛”,不是处在历史的漫漫漩流之中,而是偏居一隅的真正的”历史的最终形态“。那些从历史长流颠簸的束缚中解放出的古物,与从国家战乱纷飞的硝烟中的逃脱出的死物,成就了作为“历史最终形态”的日本得以驻足的文化优越性。这也随后带来师从于Fenollosa的冈仓天心那满满民族自信的断论:

”日本是东洋文明的博物馆“

“博物"所代表的空间并置概念,几乎是一种不具有生产性、保持静止的优越性,无法产生如同西洋文明般能动性的跨越,然而优越性的确立又似乎势必,要甩脱具有限制性的前提,不断空虚地膨胀,正如夏目漱石的那只几近肚裂的青蛙。

古賀春江 《海》1929年

与「共产党宣言」几乎同时发行的冈仓天心的「东洋的觉醒」里,有着与马克思近乎一致,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阐述。只不过反抗的主体,由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替换为了冈仓天心的东亚一体化。至此,以反抗外压而合理化的地政共同体“泛亚洲”思想开始萌芽。「八紘一宇」这个词出自描述古日本建国的古书「日本书纪」,原意虽为天下一家,但经由昭和时期「皇国史观」的解释,以日本为中心的泛亚洲大一统思想,成为二战时期日本内阁的「基本国策纲要」。以解放亚洲的「大东亚共荣圈」为名的帝国扩张,殖民侵略得到了正当化的根据。最终,在战时以包括小林秀雄等知识分子的京都学派,提出「近代的超克」——

政治上民主主义的超越,经济上资本主义的超越,思想上自由主义的超越

希望日本成为一种”超克”,总括与超越曾对日本产生巨大影响的西洋文明。如此——

“博物”所带来的身份确立以“超克”的形式上升到一个虚无的极端。

靉光 《眼のある風景》1938年



雑容と円環

日本从未能够成为构筑形如西欧近代「历史=言说」的体系,而是一个在不留积淀的过程中重复忘却与自毁的「恶劣之地」

---椹木野衣 『閉じられた「円環の彼方」は?』


「一亿玉碎」,日本战败,泛亚洲思想迎来了表征破灭后本质的虚空。


泛亚洲思想在战后被批判为「超国家主义」。一如Carl Schmitt所定义的西欧的近代国家是「中性国家」(Ein neutraler State),中立于道德伦理,礼教艺文的立场选择,将价值判定委以社会集团与司法机构。而「超国家主义」所言述的,正是异于Schmitt的「中性国家」的意识形态——

缺失近代国家的责任主体,导致与道德礼教捆绑后,权力负以道德名义,将民族主义暴力合理化。

藤田嗣治 《アッツ島玉砕》1943年

在战后展开的「战时批判」中,产生日本「超国家主义」的责任主体缺失的思想根源,被追至日本“杂容”的思想状态。至此,曾经以“博物”为名的优越性思想不再,被单纯斥作思想的并置“杂容”,缺乏主体精神基轴。被许多日本历史学家视作战时无责任体制,是无力拒抗法西斯主义的主因。


丸山真男认为日本在本质上具有“杂容”的思想特性,由此自始至终都无法形成精神主体。

”每当新时代流入的意识形态,在与传统思想产生不可避免的对决之时,结果往往既未达到复兴传统,亦未能树立新知。历史上无论是日本国粹化,还是纯粹西方化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结,草草终了。”

从天皇身体论,天皇机关论到基督教,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接连逐个被埋没在历史的无秩序之中。当进入下一个时代,那些曾经未有结果的议题又会重新提起,往复周折。


日本近代的天皇制,虽然产生形似的权力核心,并试图以精神基轴的角色,梳理这种无秩序的状态。然而,以杂容性的形式作为实体的国体,未能够对思想产生实质性的整理效果,仅在消极的同质化(异端的排除)的层面上起到核心作用,由此形成作为“自由的认识主体,伦理的责任主体,秩序的形成主体“的人格主体的桎梏。


日本的「神道教」讲求「神佛习合」,通过“习合”将时代中主流的宗教教义融合其中,这种「无限抱拥」的神道教思想,成为追溯日本思想的杂容性的宗教本源。对于无责任体制的主体缺失,丸山真男从日本的古时间观念中追求原型。在他的「历史意识的古层」中:

”日本的古典神话「古事记」体现的时间观对立于希腊,犹太神话的时间观。「古事记」中,如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交媾生天地的宇宙起源论,叙述的时间线表现为「成为」(なる),一种顺其自然,无为而成的状态。而西方基督教神话中的「创世纪」表现的是「制作」(つくる),由主因推动事件随时间展开的状态。”

西欧是「建築=制作」式的,强调由主体作用、通过因果关系承接的历史观念,而日本则是「自然=生成」式的,一个无法呈现主因,缺乏塑造事件、按关联性展开的历史主体。这里每一个正在经历的历史点,都被消弭了前史后史与其的相互作用,因此这种"无前无后,但存现在"的日本历史时间轴,是一种无因果关系相接的环状体系。

具体派 吉原治良 《白地に黒い円》1967年

彦坂尚嘉在1973年的「美术手帖」的文章中在评论战后前卫艺术「具体派」时认为:

“由1955年的制作活动的“自我目的”化,「具体派」引起了「制作」(Poiesis)的崩坏,是「制作」的崩坏向「实践」(Praxis)变化的’转折点’”

由此,原本仅是作为”作品的物质形式”,”制作的活动行为”,”作品放置的环境与构想”,被赋予了各自的独立性,至70年代初衍生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制作」的崩坏向「实践」(Praxis)变化的“转折点”,在结果上被视作是“结论”向“前提”的回归。这“转折点”是将前史与后史分割而成的「逸脱的历史点」,形成如同丸山真男所述的历史时间自闭成环,循环往复的「非历史构造」


从其时代而言,被称作“1955年体制”的「具体派」,处在一个奠定了日本战后基本格局的时代界限之间。1955年前后,法国撤离,美国留存,成为唯一介入亚洲的“侵略者”;日本共产党展开「极左冒险主义路线」的自我批判;社会党统一与自由民主党成立,象征着战后民主主义体制的最终完成,如彦坂尚嘉所言:

”具体美术协会的活动,乃至60年代的日本艺术,都无处不渗透着’美国对于亚洲的军事侵占’与’战后日本民主主义的安定’,这样自我辩证的矛盾体系之下的政治影响。”

“战败后日本民主主义的安定”是建立在美国位于亚洲的单极军事力量,与冷战时期形成的美国核保护伞之下。在这种压抑的平静状态之中,如此缺乏参与构筑世界史的责任主体,与被抑制的民族主义叙事的语境下,亦决定了日本「非历史性构造」的属性。


椹木野衣在文章「闭合之环的远方是?」中写到:

”与线性式发展,通过数代成果积累而推进的欧美世界史相比,日本则是在毫无发展与积累之下,周期性健忘症般的反复循回的「恶劣之所」(悪い場所)。”

自此,从「具体派」开始,到「不定形」「反艺术」「日本概念派」乃至「物派」「美共斗」所继承的日本现代美术的固有形式,基本逸脱于西欧那些作为大写的类型艺术概念「绘画、雕刻」,而是一种「类美术」(類としての美術)。这些「类美术」从1955年以后,60年代的「反艺术」,70年代的「物派」,80年代的「后现代」,所呈现出事件随时间展开的历史表象,不过是这些断裂的历史肢体,由循环往复时间观的「闭合之环」(閉じられた円環)拼接后的结果。



擬像と空虚

日本语使用者毋须精神分析......希望读完这个序言你们就想合上这本书

--- Jacques Lacan 

『エクリ』「日本の読者に寄せて」


正将以西方近代为对照,对主体缺失的日本思想缺陷而口诛笔伐之际,否定近代主体观的后现代思想从西方杳然而至。


法国后现代思想否定近代西方所固有的主体与原理性的「偏执倾向」(Paranoia),强调脱主体、非体系化思考的「分裂倾向」(Schizophrenia)。先后一系列哲学家在这个偏居世界一隅的地方,发现一个如此贴合后现代主体解构思想的文化实例,日本近乎分裂式的、主体缺失的特征反讽般地走在了后现代的最前端。


Roland Barthes最早从日本分析中发现「能指」(Signifiant)与「所指」(Signifié)分离后的符号的空虚。在他的「Empire of Signs」中:

”形成西洋的艺术根基的是对现实的’模仿’,描绘印象,施以变化,对「能指」而言「所指」过剩;而相对的日本艺术中,无论是「能乐」还是「俳句」,形象的出现,并非根植于对于自然的模仿的「所指」,而是洗练的,排除含义后的,纯粹符号「能指」本身。”

日本文化中「能指」符号的堆积,排除了与「所指」相对应的「口述语」(Parole)的成分,是纯粹的「书面文」(Écriture),这种形式与Jacques Derrida的「Writing and Difference」中对西方形而上学的“逻各斯的中心主义”,“音声中心主义”的批判相吻合。


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所指」的缺失而引发的「能指的连动」,被视作是潜意识的言语构造。所以形同日本这样空虚的「能指」符号,一直受到Lacan的特殊关注。在他「Ecrits」的日语译本序言中,以Barthes的日本分析为基础,特别强调日语的语法构造,与符号表达在精神分析中显现的特殊性。日语中一个汉字往往对应两种不同的读音,一种是以中国的吴音为原型的「音读」比如「山=Zan」,一种是以日本原有的和音为原型的「训读」「山=Yama」。”音读”与”训读"的混杂,几乎抹消了构成后现代解构主题的「书面文」(Écriture)与「口述语」(Parole)的对立关系。


世界上几乎没有语言会像日语这样保留"汉字,片假名,平假名"三种差异化的书写符号(比如「羅漢=ラカン=らかん」)。在Lacan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中,幼年期对于自我万能的认知-「想象界」(Imaginaire)-需要通过「去势」(Castration)而进入到「象征界」(Symbolique),形成真正的主体认知。与经历过前后完全汉字化与完全民族文字化的朝鲜与越南不同,在日本"汉字、片假名、平假名"形成差异性构造,汉字的纯粹象形性表达与片假名、平假名保持的”训读”的声音化特征,使得通过「去势」和压抑将以汉字符号建立的「象征界」机能不全,无法形成真正的主体认知,具有精神分析意义上的精神症(分裂病)。

山口晃 《東京圖 2012》2012年

《洛中洛外図屏風 勝興寺本》17世紀

后现代中,经由「在场的形而上学批判」而解构主体的思想,在文化意义上形成「拟像」(Simulacre),一个取消原物(Original)与伪物(Copy)二元对立,构成自我循环的哲学概念。


椹木野衣在「拟像主义」中曾经评论到:

”在日本,无论绘画,雕刻,还是装置艺术,环境艺术,概念艺术乃至反艺术,这些置于历史空白期的「非历史性构造」中的所有表现形式,都不过是单纯的名称先行。相较海外的同类作品是如此的空虚,有时甚至是”媚俗"(Kitsch)。”

如果说艺术在本质上是历史在推进作用下的结果,“反艺术”所具有的反历史性,在这样主体缺失的「非历史构造」当中,并未如字面义般产生与艺术的对立,而更像是相互为拟像的“共犯关系”。然而比这个更为深刻的是,作为上位文化的艺术与下位文化的各领域也同样陷入这种“共犯关系”。主体缺失所带来的范畴界限的暧昧性,让艺术与不同领域的文化从动漫,怪兽电影,新兴宗教产生了近乎无媒介的交流。这种拟像主义的产生条件,源于在战后日本这个历史空白期中产生的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波普化」。作为「能指」与「所指」结合的最大作用力-神与秩序,王与权威-的消逝虽是历史的必然,但不同于将西欧将王权解体的市民革命的形式,日本对于曾经王权与革命的历史忘却、缺陷,以单纯的「能指」与「所指」的“漂浮与滑动”形式,保证了作为缺乏主体的循环历史时间观「闭合之环」的成立。


所以“1955年体制”中,具体派所带来的「制作」的崩坏向「实践」变化的“转折点”,比起是向日本固有的艺术文脉的回归,更是一种作为固有文脉的「所指」缺失后的「能指」漂浮的「能指的游戏」,这种「类美术」在80年代开始的后现代达到了极端。椹木野衣最后评论到:

“艺术的不存在是不可能的”

在由「闭合之环」所支配的「非历史性构造」当中,日本现代艺术潜心于艺术的「造型」与「构成」,仿佛与西方同步展开的相似历史进程不过是一种错觉,这错觉便是「拟像主义」本身。由此「日本现代艺术」只是作为缺失主体后,残碎的历史肢体拼接在「闭合之环」上「日本・现代・艺术」的一种「拟像」。

森村泰昌, 2016 年

《自画像の美術史(マグリット/三重人格)》

Rene Magritte – Clairvoyance, 1936


专题内容

二战后,由「天皇史观」主导的「超国家主义」崩塌,日本陷入「败战=民主」的二元分裂的精神架构的桎梏,由此而被消解的民族叙事,使得关于「日本・现代・艺术」的陈述始终无法构建出如同西欧的美术史「言说=历史」的体系,形成一个在不留积淀的过程中,往复忘却,断层交替的「非历史性构造」。被日本的思想家称为「閉じられ円環」「悪い場所」(闭合之环,恶劣之所)


本讲座从丸山真男、柄谷行人,椹木野衣等日本大思想家的言说切入,将日本当代艺术按前卫-反艺术-多样性辩证法式的循环史观展开,从思想・社会・政治的解读角度呈现更为全面日本现代艺术面貌。


在【日本·现代·艺术】系列之外,我们会继续设计相关专题介绍日本戏剧、电影和建筑。


时间轴

1945 

超现实主义与多样性

岡本太郎

瀧口修造

実験工房

1959 前卫

具体派

九州派

不定形派

1963 反艺术

新达达主义

读卖独立展的废止

日本的波普艺术

1979 還元主義と多様性

日本概念派

物派

絵画回帰

1984 脱前卫

   日本的后现代:内部与外部

    内部:80年代先锋派与表现主义

    外部:Heta-Uma与日本平面展

1994 再现艺术

森村泰昌与关西新潮流

东京Simulation

2009 多様性

恶劣之地

超平面

方法

2014 榨取前衛

二艘木洋行 · 第四表現主義

后Fukushima的表现主义动向

后Fukushima的反表现主义动向



参与方式

线上讲座

从页面底部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直播页面

建议收藏页面,届时讲座会自动开始


或者下载APP

通过【艺术头条】公开课

和【在艺】在艺Live

进入直播间


成为专题Fellow,共同研究

工作包括:日语文章翻译校对、资料整理、通过图像化的方式进行信息整理输出、或者共同成为主讲人进行专题研究。


开始时间为

美国东岸时间9月25日早9:00

北京时间9月24日晚9:00

本次为该系列第一次线上讲座


在扫描二维码添加主办方微信,注明“参与活动”

我们会建立微信群

可以在讲座开始前和之后

针对内容进行提问

主讲人会在讲座中或之后进行回应

我们也将在活动群中分享相关阅读资料

CONVERSAZIONE是谁?

Conversazione是一个关注“艺术社会价值”的社群。艺术家(创作者)们在扮演着更多角色——参与生活、干预现实、推动发展、不断试验、发起变革、或者通过新兴形式扩大艺术的影响力。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提问、深入调研、促进不同层面对话的方式,构建社群,并发现实践创作中变革的可能性。


我们都在做什么?

FLUX专栏:关注当下最具争议的艺术话题,以挑战者的姿态提出问题,无差别收录所有评论及问题。

系列专题:系统化的探索一个专题,通过线上讲座、文章翻译等方式普及知识;并招募fellow,通过采访、调研、专题讨论等方式共同研究。

线下活动:不定期的在北京、上海、波士顿、纽约等地举行沙龙及聚会活动。


参与活动?

从公众号问答,到共同研究,成为专题负责人。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过往专题

艺术家代表何种体制?是否存在体制外的创作?

当代艺术策展与体制批判什么关系?策展扮演什么角色?

现代艺术的“无意义”之美

为什么会有艺术家竭尽全力让作品显得无聊?

艺术如何挑战法律的边界?

 可以带你时间旅行的艺术

如何感知时空?

为“坏”图像辩护

用尸体进行艺术创作的背后,有怎样的深层含义?

论可爱—身处美与怪诞的夹缝中

艺术的条件性—没有变化就没有感知

艺术不可能现代,艺术永远的回归起源

艺术自律与艺术终结(一)



CONVERSAZIONE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